9月20日,由理工学部主办的“信息技术对传媒、文化的支撑”学术论坛在2号楼举行。副校长高福安、廖祥忠,理工学部知名校友、兼职教授出席论坛,学部部分师生参加论坛。与会者围绕传媒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新技术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论坛还结合当代传媒科技的发展趋势,就数字传媒科技、电磁理论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国内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等主题进行讨论。论坛由理工学部副学部长李增瑞主持。
高福安副校长致辞
高福安副校长在致辞中回顾了我校60年的发展历程,高度赞扬了理工学部培育出的一批批杰出校友,并对校友们为母校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学校经过60年建设,虽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与国内外其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行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校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母校,与全校师生一同为我校早日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继续奋斗。
何栋材教授发言
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何栋材作了题为“媒体信息技术对文化消费的支撑”的报告。通过对比我国2013年的文化消费和电信消费总值,他指出,中国的文化消费即将进入“井喷时代”。他还分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劣势,并介绍了动漫渲染、光纤到户、有线电视金卡,以及电商、网络金融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杜百川副主任发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作了题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报告。他指出,在宽带、移动互联网中视频业务迅速增长的背景下,传统和互联网电视发展均遭遇了瓶颈,因此融合发展才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出路。他还提出,未来的电视将是以云平台为基础,以互联网、移动网和社交网为连接,以大数据分析商业模式为支撑的广播电视、通信和物联的混合业务平台。
吕锐局长发言
新华社技术局局长吕锐作了题为“媒体技术创新引领国家通讯社发展”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新华社技术发展的历程和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他提出,要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核心驱动引擎,以移动互联网为弯道超车载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面向全媒体一站式生产的下一代技术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国家通讯社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使技术服务由内容加工向知识加工转变,并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产品孵化中心,以重点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带动传媒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
清华大学教授任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巡视员杨晓东、规划院院长姜文波、清华大学教授王生进、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7所总师殷红成,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钱岳林,分别对超媒体时代的挖掘与反挖掘问题、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和技术政策、我国电视广播网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虚拟现实在传媒与文化领域的应用探索、海面舰船目标电磁特性研究的理论和实验等方面的课题进行了学术展示和汇报。
参加本次论坛的学界、业界专家,杰出校友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丁文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院副院长谢锦辉、无线局副局长丁文平,中广电设计院副院长林长海,北京赛科世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登彪,北京中科大洋公司副总裁张植俊等。理工学部学部长刘剑波、学部党委书记张鹏洲,教育部媒介音视频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勤,理工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车晴,科技处处长王永滨,以及协同创新中心党委书记兼常务副主任王晖等参加论坛。
此次论坛是理工学部为我校建校60周年校庆献上的一份厚礼。会议除了对传媒科技的先进技术进行了热烈研讨,还充分展示了理工学部杰出校友的风采和办学成果,是加强校友和母校联系的重要纽带。
(编辑:储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