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登录

岁月留声

左荧的新闻教育实践和思想

分享到:
来源: 中国传媒大学    2017-05-05    作者:冯帆 浏览量:3171


第一,突出特色,办出水平。

在北京广播学院成立之初,左荧就意识到了“个性”之于学院的意义。新中国刚刚成立十年,高等教育和其他很多领域一样,都处在方兴未艾的摸索和重建时期。当时处在这个阶段的我国新闻教育事业中,在全国仅有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了新闻学等相关专业。向兄弟高校学习取经,成为了办好广播学院的捷径。同时左荧也认为,广播学院要办得好就要具有广播电视的特点,要探讨广播电视的规律和性质,一切教学科研活动也要为广播电视服务。

在坚持特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广播学院的教学实践从一开始就打上了牢牢的广播烙印。左荧十分重视教学参考材料和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他看来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体现教师思想和广播特色的载体。他要求全体任课教师注重教案的整理和准备,进而在此基础上每年拿出具有广播电视专业特色、反映广播电视性质和阐述广播电视理论的自编教材。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仅两三年时间《中国新闻广播文集》、《马恩列斯论报刊·列宁论广播》、《毛泽东同志论宣传工作》以及《采访写作》、《新闻广播史》、《广播概论》、《编辑评论》、《录音报道》等一批有广播电视专业特色的教学参考材料和教材就相继完成并在内部试用。

在编写教材的基础上,左荧还注重专业书籍和期刊的编写工作,先后编印了《社会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事业概况》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事业概况》,并创办了《广播业务》和《广播电视资料》等期刊。两种刊物的相继刊发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科研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而《广播业务》在当时也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份广播电视专业杂志。

1964年底,中央提出了关于发展外语教学的七年规划,旨在不断扩充我国外交人才以应对愈发国际化的世界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左荧敏锐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与专业外语类高校相比,广播学院在英语等通用语上优势并不突出,而一些非通用的小语种却可以成为学院的特色。于是一年之中,泰米尔语、意大利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希腊语、葡萄牙语等23种小语种专业相继开设并进行招生。专业学习之余,外语系也结合学院特点开设了采访、编辑、播音等课程,这些并举的措施让广播学院的外语系一跃成为了全国重点外语院系之一,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相关单位输送了一批小语种定向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