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新版官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学人风采

胡正荣:“媒体人,社会进程中的信息力量”

——专访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
分享到:
来源:新闻与写作 2016年第11期    2017-01-03    浏览量:4194

融合,只有颠覆自己才能“重生”

记者:与国外相比,您怎么看待中国的媒体改革进程?

胡正荣:中国媒体改革很有意思,比改革开放晚很多。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报业改革是85年开始的,当时所有的报纸开始放下身段做周末版。88年有了珠江经济台,广播开始改革,也开始接地气了。电视的改革是从中央电视台开始的,93年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带动了整个中国电视辉煌的20年。有意思的是,报纸和广播的改革全部都是地方媒体先开始,而电视是中央媒体先发起。基本上,媒体改革是滞后于经济改革的。国际上的媒体改革,1997年是个坎。在这之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媒体基本上都是各做各的。1997年,美国联邦电信法修订之后媒体融合开始,我们经常说三网融合活动平台,国外1997年就开始做了,这得益于里根和撒切尔执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放松了管制。那时国内的媒体才刚刚开始放活。2014年我们国家开始融合道路,西方媒体已经走完了20年的融合路径,中国真正的融合才开始两年,当然,我们的发展势头很快。

记者:中国的媒体融合有领先于世界的苗头吗?

胡正荣:中国的媒体融合真正走出来,还真的可能在世界上独一份,尤其就传统媒体融合道路来说。中国媒体融合的举国体制,做肯定能做到。有两点比较关键,第一顶层设计是否符合规律,第二顶层设计有没有强制执行力。任何一个行业在任何一个国家,政策给了它多大空间,它就能做多大的事。

顶层如果细化的话,最关键的是这几个因素:第一,顶层的资金政策。搞媒体融合需要大投入,政府可以不出钱,但是要给政策。第二,顶层还要有体制政策。恰恰这两点是最难的。现在主流媒体人才流失厉害,不是说这些人没有理想、没有情怀,而是因为这两个因素,一是灵活性不够,很多创意没法在这实现,被体制约束,二是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记者:您怎么看待传统广电媒体的融合之路?

胡正荣:第一,抓住政府的优质资源,抓自己的优势项,比如专业视频。像BBC在里约奥运会做的是每天100小时的VR直播,谁能跟他比?所以充分发挥PGC的优势才对。第二,全国的广电必须实现同类间的媒体融合。中国的报业结构跟美国是一样的,但中国的广电行业格局跟全球的格局是不同的。我们是点状布局,即每个省、市、县都有自己的台和频道,全国各地办了无数个综合台和专业频道。而国际上通行的布局是网状布局,比如纪录频道,全美国只能看到一个Discovery,而我国很多省台,甚至市台都办有局部覆盖的纪录频道。其实全中国的纪录频道可以融合一个纪录集团,全中国的经济频道可以整合成中国财经集团。

记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这个意见的推动意义有多大?

胡正荣:我个人觉得这个文件制定得不错,但操作起来可能还需要更细化的操作方案,尤其是广电的媒体融合涉及的东西要比报业复杂得多。

我对传统媒体融合的态度还是乐观的,因为这些媒体有政策优势和保障。但乐观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速度,一个是深度。速度就是要争分夺秒。我个人觉得传统媒体真正跟新媒体融合的窗口期可能也就5年,也就是十三五期间。错过这5年,我很不看好。因为技术发展太快,以后的媒体可能发展成为难以想象的完全更新形态的新媒体。现在小打小闹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必须是深度改革、深度创新、深度融合,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有颠覆自己才能“重生”。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