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新版官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学人风采

胡正荣:“媒体人,社会进程中的信息力量”

——专访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
分享到:
来源:新闻与写作 2016年第11期    2017-01-03    浏览量:4194

成长,跳出“三界”看事情

记者:外界在提到您的时候,往往会在前面冠以“最年轻”三个字,大家都想知道,这样的成长背后是一个怎样的胡正荣?

胡正荣:其实职业是很改变人的,你从事的职业能改变你的性格。我毕业时不愿意留校,就是因为我很内向,不敢在很多人面前讲话。那时,我为了讲好第一次课,准备了大概一万字的讲稿,当时做了最坏打算,如果站讲台上我害羞,那就念稿子。结果两节课结束了,完全脱稿讲课,自信增加,感觉自己能站下来了。从那以后,就认可自己可以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由此,我自己的总结是,只要真正认真准备好一件事,胸有成竹,就会很自信。

记者: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都觉得您的视野很开阔,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胡正荣:我起步的时候是从社会学切入的,我站讲台的第一门课不是传播学、新闻学,是社会学。这个学科客观来讲又的确是传播学的起源学科之一,是我们搞新闻的人的基础学科之一。社会学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思维方式,它让我觉得对社会的认知应该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非常多样化,这也是对我研究方法的扩充。

记者:学生们总把您奉为学习榜样,能透露一些您平时学习或生活的习惯吗?

胡正荣:我最大的一个习惯是喜欢把事情整理得很有顺序,我做事喜欢规划好再做。每天干什么,甚至两个月、三个月、五个月以后干什么我都记好,我最远大概可以计划到明年三四月份的事。还有一个习惯是我喜欢抓大放小,就是抓最关键的,比方说你的思维、你的能力,至于有些小的事情不会太在意,工作上也是这样。所以我就是喜欢提高效率做事情,效率就是你提前安排好,不浪费时间,然后抓大放小,就能把事做成。

在过去这20年,我个人觉得比较受益的是,一直和国内业界站在一起,这就有了做学术研究的素材,思考问题也有素材。还有一个,我喜欢研究一些国际经验。不管是做研究,还是当访问学者,哪怕是短期访问或者开学术会,每一次我都非常有收获,因为毕竟是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两种境遇,就给你多了一些角度,所以我经常能跳出学界看学界,跳出业界看业界,跳出中国看中国,也就形成了一个习惯,看一个东西愿意跳开一点来看,这样更能保持一种冷静和客观。

                                                                     (编辑:王丹瑛)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